追寻伟人足迹,传承革命精神!芜湖江苏商会组织红色长沙行活动

芜湖 更新于:2025-08-15 12:10
  • 阆中城事

    寻味长沙:在伟人的老家,我们都成了静悄悄的“旁观者”

    很多时候,咱们都喜欢聊起伟人。可你真要让一个城市商会的老板们,穿着衬衫西裤去伟人故居鞠个躬,大家心里到底是庄重、激动,还是忍不住琢磨中午吃点啥?人嘛,总是复杂。谁没两副面孔——一副给外人瞧的端庄,一副藏在心里的自个儿。不过,碰上那种能让一群人大中午站在火辣太阳下还舍不得走的地方,可能也真有点“特别的魔力”。

    2023年6月初,芜湖江苏商会第6个小组,拉着一干人浩浩荡荡南下长沙。大伙儿怎么想的咱不全知道,但有些情绪肯定是真的——有年长的会长,干练的企业家,还有年轻的后起之秀。检票上车,风风火火,只为“红色之旅”。领头的袁会长心里估计既想让大家长点见识,也免不了琢磨商会人情,那天带队,步子迈得比平时都要大点。

    韶山,是他们的第一站。问长沙人,韶山就像北京的天安门——但更亲近一些,像藏在乡下的一段家史。毛泽东的铜像立在那里,金属浑厚、神情深邃。风吹过,广场上旗子呼啦啦抖,那个属于旧日的画面忽然在一群现代人的背影下面静静交替。大家顺次登阶,手上捧着花篮,也有人眼里有点湿气说不上来是汗还是别的,跟西装配在一起,礼仪是做到了,心里的波澜外人看不出。

    铜像前鞠躬那一刻,谁都没说话。袁开明大概也想起了少年时课本上的毛泽东,三七分的发型,穿着那种说不出年代感的中山装。台阶下的年轻人,有的挤眉弄眼给同伴拍照,有的默默站着,也许真切地在想什么:伟人是“人民的”,可要真走近其人,好像离自己又特别远。

    瞻仰大道依着田埂延伸进去,一路稻浪翻滚,竟没有想象中的激昂热烈。毛家老宅坐北朝南,是凹字形的泥土房。走进院子里,脚下是微潮的青石板,墙角搁着那种已经看不出来年岁的石磨、老风车。两个堂屋中间,一半是毛家的烟火气,一半飘着邻里的吆喝声。你一推小门,仿佛能嗅出当年灶台上刚揭锅的饭香——一粥一饭,少年毛泽东,咋就能从这泥瓦里,生出推翻旧世界的决心?

    屋前的大塘满是莲叶,夏天里,偶尔能看见村口孩子翻着跟头跳下水,激起一圈圈涟漪。这里是毛泽东小时常蹭水游泳的地方,“独坐池塘如虎踞”,是他十来岁时写下的小诗。你想,彼时的青年不过一介农家子弟,不过是在清晨挑着灯、倚着门,看天发怔罢了。可慢慢地,这个孩子却一头扎进了浩瀚的新世界,为中国命运拧紧了舵盘。谁又晓得,这一切的种子,最早不也是在溪水、藕塘、斜阳里落下的?

    转眼,又到了橘子洲。长沙人说,“来长沙不去橘子洲,白来一趟”。商会的三十人,散在江滩,静下心来,仿佛都成了“外地人”,用一种既新鲜又带点敬畏的目光,去打量那片水光潋滟的江心洲。年轻时的毛泽东,常和同窗“下水远游”,大声争辩天下事,也许那时他也会像咱们这代人一样,烦恼考试,担心饭钱,却也忍不住做白日梦:要真能改天换地,那得多带劲儿!

    橘子洲的风,夏天带着潮湿却不闷人。湘江水不停往北流,岸边有旅游团认真搜寻“毛主席写诗的石头”。其实,诗早已烙在长沙城的风骨里——谁不会在夜深人静时,忍不住复诵“独立寒秋,湘江北去,橘子洲头”?只是读的人,一天天多了,写诗的少年,却渐行渐远。

    走一遍这些旧地,大伙其实也没说太多“口号”。倒是那种活生生的震撼——看到老物件时的沉默,体会到年少艰难时的不易,多少人心里像给老屋添了一捧柴火。同行的会长和副会长们,或许心底也有些动容。你看,生意场上打拼几十年,见人无数、事无数,这天面对铜像和青瓦屋,也忍不住收起了惯有的“油滑”。毕竟,谁不是父母的孩子,谁没想过要让身后的世界好一点?

    有人开玩笑,说公司聚会要是能多几次这样“净化心灵”的机会,也许平时糙话都能少两句。谁信呢?但说归说,韶山的风是实打实的,长沙的水也冷不丁地沁进骨头里。瞻仰结束,有人写下豪言壮语:“铭记初心,勇于担当!”也有人轻声自语,想着毛泽东少年时为母亲缝补衣服,和家里人赌气的点滴。咱中国人骨子里敬重“家国”,讲究这一份情,这一点,时代隔得再远也割不断。

    走出韶山冲,人人都带着点彼此不易察觉的改变。或许是更清楚了什么叫理想,也或许只是又添了一层生活的褶皱。中国那么大,长沙只是一个角落,毛泽东的一生也不过是一粒沙落进潮流。然而,历史就是这样——拎在手上的,是现实的重量,走在脚下的,是不知名的尘埃。我们就这么走着,看着,心里偶尔激荡,一会又归于平静。伟人在铜像上不言不语,我们则各自回转人群,被现实慢慢磨平。

    可谁又说,这些看似庄重或寻常的“红色教育”,不会某天,在静悄悄的午后,落成某个人的一点改变呢?有些种子,就是等着慢慢发芽的。

    举报

你的回答

单击“发布您的答案”,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